心理健康會呼籲 - 守護市民身心健康、停止暴力!並提供視頻 -『如何處理急性壓力反應? 』給前線社工、醫生、護士、熱線義工、心理輔導同工等。
何謂創傷事件?
創傷事件是一個人親身經歷或目擊一場危害生命的事故。研究指出,在一生中曾遭受創傷的男性有65%,女性有50%。近日香港社會面對嚴重衝突,暴力事件可引發急性壓力反應,這個現象對市民不健康。電視台、報紙、社交媒體不間斷地報導暴力事件,香港市民直接、間接經歷這些創傷事件,情緒難免受其影響。
創傷事件會引發出不同的創傷嘅反應:
-
第一類 - 輕微壓力反應,症狀包括短暫身體和情緒不適,症狀持續時間通常少於一個月,多數會在無任何治療的情況下消失;
-
第二類 - 急性壓力反應,症狀包括較嚴重身體和情緒不適,通常是創傷事件一個月內出現,並且症狀出現少於一個月。症狀會顯著影響患者的工作同生活;
-
第三類 - 創傷後遺症,即是創傷事件出現後一個月或以上,身體及情緒不適症狀仍然持續,並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同生活。
當遇到創傷事件後,在第一個月內,大約每三個人,就有一至兩個出現輕微壓力反應。每五個人就有一個出現急性壓力反應 (ASD)。其中每四個患者三個是女性,一個是男性。每十個人就有一個因創傷事件出現創傷後遺症(PTSD),其中每三個人,兩個是女性,一個是男性。
急性壓力反應及創傷後遺症的五大類症狀:
-
入侵症狀 - 腦海不斷浮現衝突事件的畫面及記憶,夢境出現衝突事件;
-
負面情緒 - 出現消極的想法,悲傷和低落的情緒;
-
分離症狀 - 突然出現不現實的感覺,對周圍環境的意識減少;
-
迴避症狀 - 因恐懼創傷經歷,患者極力迴避事件相關的想法、感受、人物或地方;
-
過度反應 - 這症狀包括失眠、 注意力不集中、煩躁、言語暴力或行為暴力等、容易緊張或驚慌失措。
如何處理急性壓力反應?
-
暫時離開 - 當事人最好暫時不接觸壓力事件,避免進一步受創傷;
-
尋求支持 - 可與家人、朋友討論創傷事件對自己的影響,將心中不快說出來,這有助短暫緩和情緒,聆聽者要配合,不要批評當事人;
-
認識壓力 - 要明白情緒困擾、身體不適是正常的壓力反應,一段時間後,大多數人的身體及情緒會自然回復正常;
-
學習放鬆 - 例如,用腹式呼吸法減少身體不適及焦慮症狀;
-
正常生活 - 當症狀慢慢減少,要恢復正常作息,並做以前常做的活動及事情;
-
處理創傷影像 - 若創傷影像出現,不要刻意抑壓,順其自然,好像看電影一樣,讓影像在腦海中自然離開,亦無需過份分析腦海中的影像。在影像出現的過程中,要留意放慢自己的呼吸,讓身體感到肌肉放鬆;
-
專業幫助 - 若情緒同身體不適越來越嚴重,就要找醫生或專業人士幫助。
也許我們須暫時停一停,沉澱一下,不要讓社會衝突吞噬我們,再次呼籲各方守護市民身心健康、停止暴力!
若想成為會員,免費收取心理健康信息,請填寫